前言
這些年來,一直有朋友問我,你的英語這么棒,咋學的啊?首先,請允許我說一句,I’m flattered! 學,然后知不足;越學就越覺得山外有山,永無止境。
關于自學語言和翻譯的經(jīng)歷,早年也寫過一些零零碎碎的文字,但從來都沒有嘗試過系統(tǒng)性的闡述,主要有兩方面的擔心。一怕經(jīng)驗不足,擔心無法有的放矢,全面深入地答疑解惑。二怕個人情況特殊,擔心對學習者產(chǎn)生誤導。最近又聽到同樣的問題,我不好推脫,便答應了下來,決定分五個部分進行論述。第一部分描寫我早年接受基礎教育的情況。第二部分回顧自己早期學英文的過程。第三部分講述自己從事翻譯工作的經(jīng)歷。第四部分探討自己對未來譯者發(fā)展方向的設想。在第五部分,我計劃邀請幾個同行小伙伴加入探討。前四部分包含我個人的拙見,因水平有限,定有謬誤,望各位同行和老師多多指教。同時希望本文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,對自己也是一種鞭策和反思。
英語學習
以下是我自學英語的經(jīng)歷,分為三部分:1. 起點;2. 提升;3. 總結(jié)。
1. 起點
我的父母不同于現(xiàn)今大多數(shù)家長,甚至有別于同時代的家長。對于學習這件事,他們從不嚴格要求自己,也從不嚴格要求我,一切由我自己主導。到了中學階段,我依舊采取“語、數(shù)+一位數(shù)學老師+電腦”的自主學習模式。按九年義務教學大綱的要求,初一增加英語課,可父母當時認為,英語的用處不大,只要能看懂電腦屏幕上的洋字碼就夠了。父親還一度勸我別背單詞,太辛苦,認得模樣足矣。然而,我偏偏對英語產(chǎn)生了濃厚的興趣,經(jīng)常鎖定各類電視英語教學節(jié)目,一看就是好幾個鐘頭。其中有一檔臺灣英語教學節(jié)目特別生動有趣。節(jié)目采取多媒體全英文分級教學,配有雜志和MP3。恰恰在那時,家中開通了“電話撥號上網(wǎng)”。一次,我和一位在北京讀高中的網(wǎng)友用英文聊天,發(fā)覺自己差距巨大,甚至連hello、father、mother都不會拼。于是,我便讓父親訂了節(jié)目配套的雜志(中級),從2000年開始用功學習。
所謂“用功”,其實近乎瘋狂。按節(jié)目教學計劃,雜志上的一篇文章分兩到三天學完,平均每天兩三百字左右,話題十分豐富,從文化到歷史,從旅游到科技,從環(huán)保到經(jīng)濟,全部用英語授課。起初,一天的課文大概有10個生字左右。當時,我徹底被英語迷住了,根本不想去看書后的譯文,而是請母親用筆圈出不認識的單詞,逐一查電子字典,然后讓母親在生字旁邊注上中文釋義。接下來,按生字在文中出現(xiàn)的順序,我把其發(fā)音、拼寫、在文中的詞義、詞性及例句全部記在腦子里(因為我不便用手翻閱筆記)。很不幸,我沒有超人的記憶力,因此需要反復背誦。按順序記住這些生字之后,再模仿例句造句。每次在腦海里過一遍生字,都要造一些句子,最后朗讀一遍課文。十個生字,一天復習五遍,不算多,可第二天、第三天、第四天……生字數(shù)量呈幾何倍增長。于是,我發(fā)現(xiàn)自己除了睡覺以外都在背英語,連吃飯、散步、洗澡、上廁所的時間也不放過。背完第二天的生字,接著復習第一天的,背完第三天的生字,再復習前兩天的,以此類推。
這樣堅持了一段時間,我發(fā)現(xiàn)每天的生字數(shù)量減少了。有一天,我偶然打開英英詞典,竟然看懂了上面的釋義!新一輪的自虐開始了——我不背中文釋義,背英文的!這個習慣延續(xù)至今。
以我今天看到的一個生字為例:kleptocrat。如果在當時,我會這樣記:
發(fā)音:\?kl?pt?(?)krat \
拼寫:k-l-e-p-t-o-c-r-a-t (klepto-crat)
詞性:Noun (countable)
釋義:A ruler who uses their power to steal their country’s resources. (朗文英英詞典第六版)
例句:Africa's problem is one of despots and kleptocrats.
造句:Kleptocrats commit injustice to the world.
語法方面就更有意思了。在初中階段,因無人指點,也無需考試,我基本不學語法。曾從親戚那借來一本中學英語語法書,翻了幾頁,就看不下去了。什么主謂賓定狀補,什么現(xiàn)在分詞,什么一般現(xiàn)在時、過去完成時,搞得我一頭霧水。好在臺灣英語教學節(jié)目不講燒腦的語法,幾位外籍老師圍繞當日課文內(nèi)容和生字進行探討,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加深對生字、句型和課文整體的理解。在反復朗讀課文的過程中,我漸漸也注意到一些規(guī)律,如副詞搭配動詞和形容詞;to和特定動詞搭配,后接名詞或動詞的ing形式;is、are后接形容詞或動詞ing形式等等。
2. 提升
一年之后,家里裝了ADSL寬帶,終于能24/7上網(wǎng)而無需心疼電話費了。在網(wǎng)上我發(fā)現(xiàn)了一個純英文的BBS。有趣的是,在很多帖子標題前都有幾顆紅星,有的一顆,有的五顆。在上面“潛”了兩天,我壯起膽子,用英文寫了一篇自我簡介發(fā)上去,期待版主“打星”。當時不知道“腦癱”用英文怎么說,我就寫道:My brain is broken so my hands can’t write.(我的腦子壞了,我的手不會寫字)。第二天上去一看,哇塞,我得到了四顆閃閃的紅星!現(xiàn)在回想起來,我的那篇貼文錯誤百出,不忍猝讀,但問題的關鍵不是我犯了多少錯誤,而是我學以致用,達到了交流的目的。
就這樣,我在BBS上安營扎寨,每天絞盡腦汁用英文表達自己的想法,和各路網(wǎng)友大侃特侃,其中包括業(yè)界精英和外國友人。版主是一位加拿大外教,他把遠在加拿大的姐姐和姐夫也請了進來。只要我們當中有人希望得到幫助,他們都會熱心地答疑解惑,仔細修改習作。為了減少語法錯誤,我買來一本全英文的語法書。和以往我讀的國內(nèi)英語語法書不同,這本書深入淺出,用我能理解的語言(英文?。┰敿毥榻B了各個語法知識點。同時我也喜歡在Google上搜索相關資源(good ol’ times!)。記得我偶然登錄國外一家ESL網(wǎng)站,看到了一幅時間線圖,立刻明白了英語各個時態(tài)的意義和用法。經(jīng)過一年的語感培養(yǎng)(包括聽力和閱讀)、自主分析和大量操練之后,回頭再學語法,我的英文理解和書面表達能力都取得了質(zhì)的飛躍。
2001年盛夏的一天,母親出門買菜,家中剩下我一個人。我走到電話前,用顫抖的手指按下一串電話號碼??呻娫掃€未接通,我立刻掛斷。然后,我又按下“重撥”鍵,電話開始自動撥號。眼看撥到最后一位數(shù)字,我又趕緊掛斷。這樣重復了幾次,終于,我讓電話接通了。“嘟嘟”兩聲后,那端傳出了悅耳的“hello”。瞬間,身邊的空氣仿佛被抽干,我感到自己馬上就要窒息了。不行啊,對方還等著呢!我勉強從即將停止工作的肺部抽了一口氣,從緊張的喉部擠出“ha…h(huán)allow, zis … zis iz Je…Je…Jeeennneee”。
這是我平生第一次主動與人說話,對方正是BBS版主——加拿大人David。我的緊張和恐懼不僅來自于張口說外語,而更多的是源于家人和社會對殘疾負面的認識。從小,我認為自己的模樣怪異,說話不清,不愿面對別人異樣的目光,久而久之便養(yǎng)成了緘口不言的習慣,直到有一天,我意識到父母不可能一直在身邊為自己代言。恰逢此時,在北京任教的David得知我希望練習英文口語,便鼓勵我給他打電話。第一次和他通話大概持續(xù)了2分鐘。我們聊些什么,早已不記得。但掛上電話的那一刻,我永生難忘:面對空無一人的客廳,我像瘋了一樣又哭又笑,大喊大叫,I made it! I made it! 那年,我17歲。
同年的冬天,David來新疆任教,特意到家看望我。第一次見“老外”,我緊張地說不出話來。David打趣地說,你難道不想和我打招呼嗎?那天,他在我家呆了八個小時,我搜腸刮肚,找各種各樣的話題,不間斷地和他用英文說了八個小時,還要給父母當翻譯,結(jié)果把我倆都累得夠嗆!
然而,兒時產(chǎn)生的心理問題難以根除,口語仍是我的弱項。為了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,我于2017年加入了早已耳聞的Toastmasters,成為旗下一家國外網(wǎng)絡俱樂部會員。從起初Table Topics說不了一分鐘,到2019年獲得俱樂部級英文演講冠軍,再到擔任俱樂部的“教育官”,內(nèi)心還是有一點點成就感的。
寫作方面,除在BBS練筆、和外國人通信之外,2014年,我在全球知名慕課網(wǎng)站Coursera免費學習了美國杜克大學推出的一門英文寫作課——English Composition I Achieving Expertise。這門課共計12周,以視頻和集體作業(yè)的方式教授引證、研究、論辯、主動和被動語態(tài)、修改校對等寫作要領,主講老師是杜克大學寫作研究院副教授Denise K. Comer。學習期間,老師通過站內(nèi)論壇向大家征集Writer Insights,選100例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插入到她編寫的教材《Writing in Transit》。全球總共有數(shù)千學員參與了活動。這種令人興奮的挑戰(zhàn),我怎么會錯過呢?沒想到,經(jīng)過幾輪篩選,我的Insight竟然入選了。教材出版后,Denise老師專門向每一位入選學員寄送了教材,并細心地在扉頁上寫了thank-you note,注明相應的頁碼。
網(wǎng)絡為我提供了一個面向世界溝通的平臺,但新的問題接踵而至:自己的手時常鬧“罷工”,打字太慢太累,怎么辦呢?在接入互聯(lián)網(wǎng)不久,我發(fā)現(xiàn)下巴離桌面上的鍵盤最近。眼睛瞅準A字母鍵,頭略微前伸,輕輕用下巴一點,再抬頭一看,屏幕上出現(xiàn)了A!然后,我又試著用腳趾夾著鼠標線,把鼠標放在地下,用腳掌控制鼠標移動,大母腳趾點按鼠標左鍵。又成功了!現(xiàn)在回想起來,當時的模樣有點像石油鉆井機。自2001年開始,在接下來的十多年里,我一直用這種方式操作電腦,效率大大提升。可我明白這違背了父母的意愿。為了不讓他們擔心,我只能瞞著他們。后來,由于擔心頸椎過勞,我開始練習用腳打字。2013年,在向父母“坦白”之后,我用上了父親親手制作的放置鍵盤的腳踏板,可謂是如虎添翼。
如今,20年過去了,英文已成為我的工作和交際語言,但我仍然感覺自己有很大的提升空間。首先,相對于美國本科生,我的詞匯量偏低,尤其是習語和俗語,掌握得不多。其次,聽說能力依然不理想。此外,見多才能識廣,可我身處國內(nèi),外國文化接觸有限,無法真正深入西方社會??傮w感覺自己進入了一個瓶頸,上升到新的高度十分困難,遙遙無期。每天,我繼續(xù)以時政新聞和英文原版書籍為主,堅持做聽力和閱讀。工作之余,我喜歡和一幫“英語狂人”廝混。那是一個純英文微信交流群,由20年前的BBS成員創(chuàng)辦。今天上午,資歷最老的成員之一——Pan大師在群里提出了一個簡單到無法想象的問題,卻引發(fā)了熱烈的討論:
新概念英語第二冊28課:Jasper White is one of those rare people who believes in ancient myths. 此處,believe應不應該用復數(shù)形式?
群里兩位母語人士都表示用單數(shù),而非母語使用者則各抒己見。一位自學國際貿(mào)易的自由詩人認為在此句中,單復數(shù)會造成意義上的差異。南京一位高中英語教師以及北京一位資深翻譯認為應該用復數(shù)。母語人士全憑直覺回答,認為整體上who修飾主語Jasper White;而中國學習者從語法角度分析,認為who修飾rare people,意義才更完整。雙方各執(zhí)一詞,似乎都有道理。瞧瞧,語言多有趣??!
3. 總結(jié)
綜上所述,可歸納為以下三點:
(1)消極詞匯與積極詞匯。現(xiàn)今許多英語學習APP都有強大的背單詞功能,可為什么仍有很多學習者仍在痛苦地掙扎?在寫本文之前,我下載了一款熱門APP,選擇CATTI二級詞匯表,打了幾天卡,每次學30個單詞(生詞率為10%以下),練習25分鐘左右。我發(fā)現(xiàn)這種學習方式存在三大問題。其一,雖然APP考慮到復習和例句的必要性,但學習方式依然以被動選擇、拼寫練習和完形填空為主,無法調(diào)動學習者的主動性和創(chuàng)造力。其二,針對每個生字,APP僅給出主要中文釋義,以干巴巴的列表形式呈現(xiàn),如:
詞匯是語言的基石,但脫離語境的單詞,如同脫離水的死魚,毫無生氣,喪失美感,而人腦偏偏具有發(fā)現(xiàn)自然和美的本能。此外,基于中文釋義學習外語單詞,對于初學者尚為可行,但進入中高階段后,易產(chǎn)生概念、范圍、程度、乃至情感上的偏差,如develop, exploit;scenery, sight; social, sociable; unhappy, displeased等等。其三,背單詞的終極目標不在于背,而在于用。語言好比我們身上的肌肉,長期不用就會萎縮。
?。?)語法與語感。試想,我們用母語與人交談或書信,首先考慮的是什么?是定語從句、表語從句、狀語從句,還是我們希望表達的具體想法?答案是顯而易見的。自然語言形成于習慣,而非語法。現(xiàn)代語言學家認為,語法有兩種作用——描述(descriptive)和限定(prescriptive),前者用于分析語言的各種現(xiàn)象和成分,后者形成規(guī)則。即便如此,其限定的作用也是有限的,否則語言就成了一潭死水,不會吸納諸如像“硬核”? “不明覺厲”? “l(fā)ong time, no see”? “add oil”之類的新鮮語匯了。世界上最偉大的演說家和作家,絕大多數(shù)都不懂語法。曠世文豪莎士比亞創(chuàng)造了現(xiàn)代英語中1700個單詞以及許多表達方式,卻依然被世世代代的讀者理解和喜愛。[1] 這些都佐證了語感的重要性和語言的靈活性。如何提升語感?五個字:練習,再練習。收集所有零碎時間,堅持聽說讀寫想;不怕犯錯,勇于創(chuàng)造練習的條件。
(3)浸入式學習與思維方式。語言和思想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,有些語言學家認為,語言既是思想的載體,又是思想的催化劑。[2] 外語學習者遇到的一大難題就是受母語的干擾過多。雖然教育界對浸入式教學尚存爭議,但營造一個理想的語言應用環(huán)境對語言學習至關重要。在一個純凈的外語環(huán)境中,學習者迫使自己暫時忘記母語,換用另一種語言思考。英語邏輯性強,句式呈枝狀結(jié)構(gòu),先果后因,先總后分,條理清晰,而中文注重意合,句式如盤龍一般,先因后果,先分后總,虛實相映。一位成功的外語學習者往往具有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,而這需要長久的浸入式學習才有可能實現(xiàn)。此外,為了節(jié)約資源,我們的大腦存在惰性,喜歡接收熟悉的信息,排斥陌生的事物。母語為我們所熟知,外語則是陌生的。中外雙語對照式學習也會影響大腦對外語的主動吸收。?
【注釋】
[1] https://www.grammarly.com/blog/how-the-english-language-is-shakespeares-language/
[2] http://www.thomastsoi.com/2010/03/the-relationship-between-language-and-thought/
(未完待續(xù))